徐树铮的这副挽联,上句典出《论语》,下句典出曹操的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,区区数十字,将孙中山一生的功绩尽数概括。黄埔出身的报人周游在《扪虱谈》里记录道:“中山先生之丧,全民哀悼,举国偃旗,挽词之多,莫可纪极,而当时竟共推徐氏此联为第一。余曾分别询诸李协和、胡展堂、汪精卫、张溥泉诸先生:何以国民党内文人学者盛极一时,而竟无一联能道出孙先生心事,以堪与徐氏抗衡者?所得答复,虽各不相同,但一致认定:徐之才气,横揽一世,远不可及。”
其实徐树铮与孙中山是颇有一些惺惺相惜的,虽然所持政见、所处阵营不同,但二人于国事上颇有共鸣之处,尤其是面对外强侵犯时,都有抵寇驱侮的豪情。当年徐树铮戍边西北,率兵收复外蒙古,孙中山闻讯致电表扬小徐,“功实过于傅介子、陈汤,公论自不可没”,将之功绩与傅介子、陈汤相提并论。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前,为了完成孙中山、段祺瑞、张作霖反直联盟的正式结盟,徐树铮代表段祺瑞前往广西会晤孙中山。孙中山与徐树铮的这次桂林会晤,据说十分融洽,《徐树铮年谱》中就记载,“先生(徐树铮)这一次从桂林回来,对中山先生十分倾倒。尤其佩服中山先生谈到国际形势和国际地理时之如数家珍,常常向人述说。听说中山先生对于先生也非常赏识,曾有留他作参谋长之说”。由此可见,孙中山与徐树铮二人见面,颇有相见恨晚之意,而根据其他历史资料,孙象震、吴忠信也予以证实,在桂林会晤期间,孙中山对徐树铮着实器重,有将之留在国民党内之意。须知徐树铮毕生之所求,就是“武力统一”,而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奔波,几经辗转,亦悟出了依靠军阀和谈判难以完成国家统一、驱逐列强的理想,二人此际相见,虽于政见上尚有诸多摩擦,但在救国图强一面却有着极大的契合。再者二人此时所处的阵营也有着共同的敌人直系,所以相见之后的谈话就更容易,换成当年孙中山先生护法讨段,而徐树铮主宰安福国会的时候,二人见面只怕不会这么和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