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的正规军是禁军,系主力作战部队。宋太祖为了提高禁军的作战力量,特别重视士兵的拣选,力图把全国的精兵都集中到京师。
乾德三年(965),太祖命令全国各地长官精心挑选本地区的士兵,把骁勇善战者登记造册送到京城,以便随时补充禁军缺额。同时遴选强壮士卒,定为兵样,分送各地。命令各地长官、都监按照兵样规定标准招募士兵,进行教阅训练,等其精练后送到京城。对各地选送上来的精兵,太祖都要亲自阅试。同年九月,太祖到讲武殿,亲自检阅各地送来的士兵,得其精兵一万人,以马军为骁雄,步军为雄武,隶属侍卫司。宋太祖十分重视士兵的质量。选中的士兵并不一定是身高占优势者,“琵琶腿,车轴身”者往往容易被选上,因为这种身材的人力气比较大。招兵时,不仅要按兵样度量身材,而且还要检测他们的跳跃能力,还要严格检查视力。视力检查称为“试瞻视”,一般在一定距离之外举手指让其辨别。
宋太祖沿袭唐末五代以来的募兵制,招募生活无着落的农民加入军队。特别是饥荒年,更是招募士兵的极好时机,穷困农民甚至争先恐后应召。大量饥民被招募到军队,生活有了着落,就不会形成反抗朝廷的力量。太祖对此举很感自豪,他曾对赵普说:“可以利百代者,唯养兵也。方凶年饥岁,有叛民而无叛兵;不幸乐岁而变生,则有叛兵而无叛民。”所以,后来有人称宋代饥岁莫急于防民之“盗”,而防“盗”莫先于募民为兵。宋太祖利用募兵制“兵民分离”的特点,既解决了兵源问题,又解决了“饥民为盗”的问题,可谓一举两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