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里这样说:“词以境界为最上。有境界则自成高格。”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“词中有画,画中有词”的表现特点,尤其是感悟“不须归”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难点。
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,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。本学期,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《忆江南》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,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。但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中的画面和意境和词人的情感,还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,借助情境的创设,引导学生进入“词中有画,画中有词”的意境中,抓住词眼 “不须归”体会词人的情感。
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“六要素”教学方式呢?
(一)以生为本,体现“主动”要素
语文教学为什么而教,这毋庸置疑,为了学生而教,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。因此,课堂上就要做到以生为本,让我们的“课”堂成为“学”堂,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。首先要摸清学情。奥苏伯尔在其《教育心理学——认知观点》一书的扉页上说:“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,那么我一言以蔽之曰: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,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,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。”因此,在课前热身时就让学生进行背诵古诗词的比赛,出示了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《游山西村》《题西林壁》《送元二使安西》《望洞庭》等学过的古诗让学生背诵,既营造古诗词学习的氛围,又让学生温故而知新。在课程伊始,再让学生回忆这学期学过的一首词《忆江南》,并让学生背诵,再了解“词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:词与诗不一样,有长有短,所以又叫长短句。词都有词牌名,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、句数等。再读题《渔歌子》,以后谁按这种形式写的词,都可以叫“渔歌子”。授课中,让学生回忆古诗学习方法,如对照注释了解诗意等,让学生迁移运用到对词的学习中。这些,都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,只有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,让学生自主建构,这才做到真正以生为本。